青龙桥古镇梦
----青龙桥古镇的历史、文化、规划、现实全景扫描
集团行政总裁 王东
青龙桥古镇规划总图
梦想是激励人们奋发前行的精神动力。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但我们同属于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所以每个人的梦又与集团企业、国家民族兴衰紧密相连。因为企业好,员工才能好!只有国家好,大家才能好!
本文讲的“青龙桥古镇”,有两层含义。广义地讲,就是中国人民“中国龙”对于美好生活,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狭义地讲,就是凤凰集团“凤凰人”要干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要创造性地复建和传承青龙桥古镇。青龙桥古镇不是一般的项目和建筑,它是皇家宫苑三山五园的连接体,是集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为一体的绝响,是三山五园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企业奉献给社会的可供观赏的、不可复制的、高舒适度的工作和营商的文化艺术品。
龙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具有瞎眼、鹿角、牛嘴、狗鼻、鯰须、狮鬃、蛇尾、鱼鳞、鹰爪,九种动物合二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作为中华民族信奉的图腾,龙身上寄寓了美好的品质和神奇的传说。
龙是原始人的图腾,是一种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的虚幻生物。有研究指,龙的形象是经过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战争和联合,信奉龙图腾的民族逐渐成为领导,龙的图腾逐渐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信奉的旗帜。其他民族原来信奉的图腾的形象逐渐被吸收、被充实到龙的形象中去,因此龙的特征愈来愈多,形象日益复杂和威武,龙成为了皇帝的代表。人们把各种美德和优秀的品质都集中到龙的身上。我们从许多故事和传说中看到:龙是英勇善战的,它什么强暴也不怕;龙是聪明多智的,它甚至能预见未来;龙的本领高强,它能大能小,变化多端,兴云布雨,鸣雷闪电,开河移山,法力无边;龙是富裕的,龙宫成了宝藏的集中地;龙又是正直的、能为人民着想的,为了解救人间干旱之苦,它甚至不惜冒犯天条。在龙的身上集中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也常把世间的杰出人物称为人中之龙,诸葛亮号称卧龙先生就是大家熟识的例子。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是华夏先人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华人以“龙的传人”而自豪。
谈论到“梦”,最有震撼力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中国梦”正式提出于
承载着龙的美好传说和“中国梦”的伟大梦想,故我将我们企业要建设的青龙桥古镇,称之为“龙梦”。
由我们凤凰城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及其所属北京颐和青龙投资有限公司第一步承接了青龙桥古镇土地一级开发项目。该项目用地位于海淀区青龙桥地区,四至范围为:东至中共中央党校西围墙,南至颐和园北墙现状道路,西至京密引水渠,北至地铁4号线安和桥段,占地面积约48.6公顷。现已基本完成项目地上物的拆迁腾退工作,项目的城市设计方案,绿化景观设计方案,并进行了项目用地范围内的园林景观建设,今年上半年拟完成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及土地入市招标等批准工作。
青龙桥古镇旧址
一、青龙桥的建造
青龙桥古镇的名称首先来源于青龙桥。在颐和园北宫门外,往西步行300米,有条河。河上有架单孔石拱桥,叫青龙桥。桥经过今人改建,已看不出多少古意。只有站在桥头岸边侧望,细细打量,才见那巨大青石层层垒砌、各呈弧度死死咬合的桥基、拱洞,透着一种千年不朽、万世不塌的威势。令人顿觉古意苍然,桥下流水也多了几分凝重。
元世祖忽必烈肇造大都城,重视抓水利、开漕运。青龙桥闸始于1291年底,水利专家、河北邢台人郭守敬兼领都水监职,主持开凿通州直连大都城的运粮河,必须补充水源,以济漕运。他踏勘导引昌平白浮神山泉、王家山泉、西虎眼泉、孟村一亩泉等,与香山、碧云、玉泉来水汇于时称畑山西湖的昆明湖。两年工夫,漕运水系完成。1293年初秋,忽必烈由上都避暑归来,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樯耸楫晃,南方客货沿水而上,居然到了大都城繁华地带。于是龙颜大悦,赏郭守敬钱一万二千五百缗,让他继续兼职,抓好漕运大事。 这里就是当年济漕之水入昆明湖处。地名原叫碾庄,又因有片水泊而叫七里泊。发脉于白浮诸泉之水一路流来,而挡护的堤坝则叫白浮堰。白浮堰断了人们往来,就要架桥。桥以传说中的祥瑞之物青龙名之,便叫青龙桥。当地沾了朝廷水利之光,获架祥瑞之桥,碾庄;七里泊土名俗呼便淡出历史,而以青龙桥代之。
原青龙桥桥下有两个劵孔,前有闸板和绞关石架,桥上紧邻桥栏建有铺面。
青龙桥现状
明永乐四年(1406年),青龙桥闸重修。但是此时元代开凿的白浮翁山河已经淤寒,瓮山泊也被人们称之为西湖;。明成化十七年(1471年)改引玉泉山之泉水,向东流注入西湖,此时青龙闸的功能改变为西湖向北排洪的溢洪闸。
青龙桥是田园水乡,兼有山林之幽。一个叫何御的军人受命出征,骑马由畑山脚下沿湖北行,见这里茅舍炊烟,邻里往来甚是熙洽。忽听有人呼叫,邀他家坐。近前才知,竟遇上故交汪旦。汪隐居畑山脚下,过着松脂点灯、菰米当饭、菜畦摘韭、樵采野果的生活,好不惬意。汪慷慨热情,让小儿当街拦马,拉客进家。野风秋水,征马嘶鸣。可惜王命在身,不能停留。何御只好解下佩玉赠与小儿,怀着惜别之情,继续赶路。 青龙桥是明清帝王及其王室成员经由海淀前往玉泉山、香山避暑游赏的必经之桥。明朝夭折的亲王、公主、妃嫔,也由此运过,丛葬在玉泉山北侧二里,时称金山口的地方。于江山社稷有功,而又贪心做了八年皇上的景泰帝,被复辟的哥哥英宗赶下台,死后就按夭亡的王室成员待遇葬在那里,成为孤独于明帝十三陵外的一个帝陵——景陵。清朝疏浚河道,导西山诸泉往东北分流,经由桥下注入圆明园,再入清河。1742年,一个雨后初秋的清晨,乾隆皇上来到桥上,见屏山积翠,流水澄潭,顿觉晓风飒飒,通体清爽。夹岸垂柳褪了绿色,水生红蓼正在展艳,风吹浪起,晴空湛蓝,十里稻田金灿灿,恍如画中江南。风吹御辇锦帘,珠串哗哗作响,游船划到桥下开始掉头。他感到几分秋凉,望了一眼远处水边草丛惊飞的白鸥,在浓浓稻香里,弃辇换轿离去。心想,我春天夜夜忧念,终于盼来如此年景,应该赋诗一首。乾隆相中这块宝地,后来改畑山为万寿山,疏浚西湖为昆明湖。还在桥东半里处设城关,御书勒石,东面是“山馆环鶠”,西面是“湖桥列市”。青龙桥一时相当繁华。然而,盛世终成过去。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经由此桥跑到山西。车辚辚,马萧萧。一改古来祥瑞,青龙桥负载了一回弃国惊魂的逃亡之旅。悲夫!
现在的青龙桥是1961年建成的,现此地属于海淀区青龙桥街道。
二、青龙桥古镇的由来
青龙桥古镇旧址
青龙桥古镇始现于元代,如前所述,是水利专家、河北邢台人郭守敬修京西白浮渠时设置的驻守重要水利设施青龙闸的驻军所在地。后逐步演变为链接玉泉山与颐和园、圆明园之间的重要市镇。
青龙桥古镇是海淀区历史最悠久的市镇之一。
历史上的青龙桥古镇达到了致中和的精神追求的境界。
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 起,清廷在海淀附近的低地中开始了大规模的皇家园林建设,首先在明代清华园旧址建起畅春园。随后,建起静明园、圆明园、西花园、静宜园、长春园、清漪园、绮春园、熙春园和春熙院等多座规模巨大的皇家御园,以及圣化寺、泉宗庙等寺院行宫。
与青龙桥古镇相邻的万寿山
康熙站在旧的与新的文明之间,掌握了当时中华大地上最先进的哲学思想——儒家哲学思想。康熙中叶后的太平盛世,正是建立在他的勤民爱民的儒家理想之上。从他所著的一百七十五卷的四部文集以及他所创作的皇家园林中,可以发现康熙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他通过园林文化活动倡导儒家的致中和”思想。
康熙一生勤政爱民,期万类之乂和,思大化之周浃,园林是他致中和思想的物化了的艺术形式。这种典型的儒学价值观,反映在他造园的每一层面上。如康熙二十三年经营的畅春园,围绕着治世、宽仁、孝悌、俭素、格物等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园林内容丰富,没有落于一般单纯的游赏园林的格调。畅春园一度成为北京的文化、科学、政治等活动的中心,其中寄托着康熙对和平的强烈愿望。象康熙题额的九经三事殿,就充分反映了他的治世理想。
九经《中庸》解为:凡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礼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三事在《书,大禹谟》上指:正德、利用、厚生。正德是端正德行,利用是物尽其用,“厚生”是使人民生活充裕。
康熙的造园思想不同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隐逸造园思想;也有别于很多中国帝王的造园思想;康熙从他崇奉的儒学观点出发,在造园中强化了参天地赞化育的哲学理念,达到了致中和的儒家思想境界。
康熙是一名艺术修养和文化造诣丰厚的人,他积极聘用张然、叶洮、雷金玉等著名造园家,共同娴熟地运用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设计手段,格外得体地实现了他的皇家园林功能要求,表明了他造园的价值取向。
走过青龙桥和游览青龙桥古镇,最引人心方重摇曳的,除了脚下的消消渠水,西边的玉泉山景,还有数百年间纷至沓来的文人墨客们留下的题诗吟联,令人流连忘返,痴情迷恋。
明代诗人王衡赋诗; 夜踏青龙桥 曰:
步步逐流月, 月流溪满门。
薄晕生纤妍, 中天耿孤痕。
殷殷犬声里, 灯火见墟村。
失寐得夜气,平桥坐无言。
今夕一何遽, 叹息休山樊。
清代爱新觉罗弘历题青龙桥晓行诗曰:
屏山和翠水澄潭, 飒沓衣襟爽气含。
夹岸垂杨看绿腿, 映波晚蓼正红酣。
风来谷口溪鸣瑟, 雨过河源天蔚蓝。
十里稻畦秋早熟, 分明画里小江南。
清代查慎行用一首 青龙桥 诗描写道:
瓮山西北巴沟上, 指点平桥接碾庄。
自甃清渠成石碣, 尽回流水入宫墙。
残荷落瓣鱼鳞活, 高柳飘丝鹭顶凉。
不碍蹇驴行躄躄, 有人缓辔正思乡。
这里再引用《北京地名典》一书对青龙桥古镇的历史的记载:元《析津志》载:玉泉,源出青龙桥在玉泉山。为了控制西湖水量在白浮瓮山河下游建闸,名叫青龙闸。沿河派驻保护漕运的镇军,好保护闸桥,又可屯田,从而形成了元代户籍建制的青龙桥社,明朝《永乐大典》的桥梁条中明确记述青龙桥,在廨宇军屯条中记有;青龙桥社。是明初在昌平设的五十三里社之一。有史可查的是永四年(1406)八月,曾修西湖景牛栏庄(今六郎庄)及青龙、华家(今挂甲屯)瓮山三闸。青龙闸西有市肆。嘉靖、万历年称青龙桥,亦指其镇。清朝已降,仍称青龙桥,且扩大了范围,《日下旧闻考》说:“七里泊(今昆明湖)、碾庄系旧地名,今土人惟通称曰青龙桥耳。”乾隆年间,在桥东半里许设有城关。东向“山馆环,西向题;湖桥列市,皆为高宗弘历御书石刻额。
可见青龙桥古镇历史悠长,传说兴故诗画者多。
三、青龙桥古镇与三山五园
青龙桥古镇位于三山五园的轴上,是三山五园的核心和纽带。尤其是现仍为重要的游览景点和胜地的玉泉山、颐和园和圆明园之间的连接点和中心点。
我们大家虽然经常去颐和园、香山和圆明园游玩,但若让我们说出三山五园的具体名称和历史,绝大多数人就不知所云啦。
三山五园老图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自辽、金以来,北京西郊即为风景名胜之区,西山以东层峦叠嶂,湖泊罗列,泉水充沛,山水衬映,具有江南水乡的山水自然景观。因此,历代王朝皆在此地营建行宫别苑。乾隆时为增加玉河水量以满足京城用水需要,同时为防洪及发展西郊水稻生产,而大规模整治西山水系。河湖水系的改善为进一步开拓西郊风景园林建设打下基础。三山五园始建于清康熙时期,兴盛于乾隆时期,大多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焚毁。
有关三山五园的具体所指,目前公认的说法为香山,万寿山,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别建有清漪园(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参见《中国古代建筑史》清代卷》)。
三山五园最早的记载在咸丰十年,也就是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那一年,暴源清所著的《卜竹斋文集》中写到:九月初,夷人烦五园三山,圆明园内外胜景,悉成微烬矣。这句话是我们见到的关于五园三山或者三山五园最早的记载。因此有研究者认为,三山五园应该为: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圆明园、畅春园。山和园不应该分开,说万寿山其实就是指清漪园。说逛万寿山不只是登山,主要还是游园。
北京西北郊区泉水丰富,风景秀丽,早在金朝便已在西山地区建立了名为八大水院的八处离宫。明时在此营建了多处带有园林的寺庙和私家园林,最著名的是外戚李伟的清华园(清代改建为畅春园,与现存的清华园同名异地)和米万钟的勺园(在今北京大学校园内)。但明朝时期由于西北存在蒙古边患,没有在北京西郊修建皇家园林。
清朝入关后,由于满族游猎文化影响,其皇帝不喜久居皇宫,多在宫外寻找风景优美之处居住。顺治帝常居于南苑和皇城的西苑。康熙帝即位初期,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玉泉山南麓改为行宫,命名为澄心园,并在香山寺旁建行宫。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清华园废址上修建了畅春园,成为北京西郊第一处常年居住的离宫。在畅春园周围为各皇子和宠臣的赐园,著名的有圆明园、自得园、水村园等。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将圆明园升为离宫,开始大规模扩建,将其面积由300亩扩大至约3000亩,并命名了圆明园二十八景。乾隆帝即位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园林兴建。他首先在乾隆二年(1737年)将圆明园二十八景扩建为四十景,随后在乾隆十年(1745年)在其东边修建长春园。同年在香山修建静宜园,建成二十八景。1749年(乾隆十四年),为向其母祝寿,在瓮山(改名万寿山)兴建清漪园,至1764年建成。同一时期对太后居住的畅春园进行大修,在其西部增建西花园,为皇子读书居住之所。1750年(乾隆十五年)扩建玉泉山静明园(1692年由澄心园改名),将玉泉山全部圈占,并修建了静明园十六景,1759年建成。1760年,长春园北部西洋楼景区竣工。1769年,将圆明园东南若干皇子和公主赐园收回,并为绮春园。至此三山五园工程基本全部完成。
在全盛时期,自海淀镇至香山,分布着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畅春园、西花园、熙春园、镜春园、淑春园、鸣鹤园、朗润园、弘雅园、澄怀园、自得园、含芳园、墨尔根园、诚亲王园、康亲王园、寿恩公主园、礼王园、泉宗庙花园、圣化寺花园等九十多处皇家离宫御苑与赐园,园林连绵二十余里,蔚为壮观。
嘉庆朝以后,清朝国力逐渐衰落,无力增建新的园林。道光帝甚至令撤除三山各宫殿的家具陈设,实际上相当于将其废弃,放任不顾。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军队将西郊各园林悉数焚毁。同治年间曾计划重建圆明园,为此拆除了周围附属园林中幸存建筑的木料,但因财力窘迫而被迫搁置。1884年集中力量重修清漪园(前山部分),改名为颐和园。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虽然未对颐和园加以破坏,但移走了园中大量文物陈设,圆明园内的残存建筑和树木也被中国百姓哄抢殆尽。
清朝灭亡后,颐和园被列为皇室财产,对公众开放。1924年后由北平市政府接管,改为公园,但不少院落被改为私宅。香山静宜园遗址在清末被皇室赐给教育家英敛之、熊希龄等人,用于开办学校,民国时期香山多处地方被北洋政府官员圈占,兴建别墅。玉泉山的情况与之类似。
圆明园遗址中残存的石雕、栏杆、太湖石、围墙、砖瓦被移走兴建花园、坟墓(张作霖、谭延闿等人墓地均使用了圆明园石料),部分华表、石狮、假山湖石被移置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正阳门、新华门、中山公园等处。畅春园残留遗迹也被搬运一空。圆明园周围各附属园林及亲王赐园,大多转卖给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以及民国显贵富商,部分园林保存至今。
三山五园其历史地位与北京旧城是同等的。三山五园是一个整体,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山水型城市。
从历史范围上看,三山五园,东到镶白旗、正白旗清华校园、蓝旗营一线,南到海淀、泉宗庙址和蓝靛厂一线,西面到玉泉山,西北以西山为界,北面以圆明园八旗护军的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营房为界,是由皇家园林、皇家寺庙、八旗驻军、人工渠道以及其他众多文物古迹构成的区域。保护三山五园就要保护其中的古村古镇。其中最知名的是青龙桥和六郎庄,明朝就已经存在。颐和园周边的青龙桥地区,历史上是海淀三大古镇之一。作为海淀三山五园建设的一项内容,青龙桥古镇的全景式复建和风貌的恢复,并结合小清河治污和滨河绿带建设,适当配置传统文化产品展示,交易街区,青龙桥地区即将成为北京的一大观光旅游景点。
田园村之村
四、青龙桥古镇与新中国的诞生
历史上,皇家园林群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京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改变了本地区的社会面貌和人口的名族构成。京西海淀一带修建了几万间园林建筑和八旗营房,满族和蒙古族的旗民是高收入人群,富甲天下的权臣贵族聚居西郊,居民购买能力空前提高,形成了京西著名的商业三镇海淀镇、青龙桥镇、清河镇和一批商业中心,如蓝靛厂、成府、树村、四王府、门头村、北下关等。手工业也有发展,如六郎庄生产的莲花白酒等。水利条件的改善和乾隆帝主持开辟,使京西稻田发展到一万余亩,成为驰名的品牌产品。御道等道路的开辟和修建,促使交通事业有较大发展。
青龙桥山清水秀,风景秀丽。北临太行山余脉的红山,南接皇家园林颐和园,中间一条河流蜿蜒流过,将青龙桥镇分为东西两街。此地处于枢纽,交通便利。当初商贾云集,店铺林立,街道都是由大青石块铺设而成。南来北往的人到这里落脚做生意,集市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早年街上著名的老字号有做点心的中元泰,做酱菜的德连苑,一条龙饭馆,马姓回民开的小吃店,有布铺,成衣铺,山货铺,粮库,照相的,拉骆驼的,还有集市……等等应有尽有。
在历史上,青龙桥古镇还是一个交通要道。中都城通往居庸关的大道之一即由海淀经过,海淀正是一个带有商业、服务业特征的名称,由海淀向西北经青龙桥或骚子营至双塔土城,与经清河朱房古城的大道会合后通往居庸关。
但在解放前,这个近千年的古镇由于各种原因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就连紧邻青龙桥古镇的颐和园也几乎成了垃圾场。
新中国诞生后,在计划经济时期,这里建起了国营的百货商店,有副食店,肉铺;有卖时蔬的菜站;有食品店,卖糕点糖果之类;有水果店;有清真的牛羊铺,外带着卖河鱼海鱼;有粮店;有专为人量身定做衣服的缝纫部,缝纫部不大,外屋接活,里屋做活;有修理钟表钢笔的钟表铺;还曾有过文化站,里面有桌椅板凳,放些报纸画报的供人阅读,墙上还挂着许多革命英雄人物的画像和事迹简介;还有过小人书店;有两家理发馆;有修理自行车的修车铺;有山货店,卖煤炉锅碗瓢盆苍蝇拍的;还有农副产品供应收购站,卖白灰水泥瓦刀,兼收家养的鸡鸭鹅兔之类的;有照相馆,专照个人影像合家欢;还有医疗门诊部,可以看病打针开药;有小学校叫青龙桥第三中心小学,还有黑白铁铺,甚至还有国营的废品收购站;还有一家国营的青龙桥饭馆,供应早点午饭晚饭。
这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类店铺都有,人们所需要的生活用品在这里基本都能买到。连靠近西苑那里的大有庄的人们都要到青龙桥来买羊肉、带鱼等副食产品,早点要吃个烧饼炸油饼的也要到这里来买。至于山后一带人来说,到这里来逛街采购东西就像这里的人进城一般了。
新中国成立后,青龙桥地区建设了许多重要的机构和设施: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研究院、国防大学、总参谋部总医院、309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等。
青龙桥古镇还保留了明代古刹 报国慈恩寺 (建于1594年)、清代的兴隆寺、民国的隐修庵(建于1924年)等古迹。
报国慈恩寺现状
五、青龙桥古镇与复建的总体规划
产业规划图
现要复建的青龙桥古镇项目,如前所述,地处北京市海淀区北五环与颐和园路交叉口附近,东临京密引水渠, 南面为古代皇家园林颐和园北宫门, 西面紧挨中共中央党校, 北面是地铁4 号线安河桥北站, 中间横穿北五环高架桥。该项目重要组成部分的青龙桥曾是明清帝王及其王室成员经由海淀前往玉泉山、香山避暑游赏的必经之桥。清朝疏浚河道,导西山诸泉往东北分流,经由桥下注入圆明园,再入清河。乾隆相中这块宝地,后来改畑山为万寿山,疏浚西湖为昆明湖。青龙桥古镇自古是商业小镇,在没建清漪园(颐和园)的时候,它就是当地的商业中心和交通要道,建了清漪园后,借着为皇家服务,得以成为一条完整的商业街。
该项目以控规方案与城市设计方案同步进行,互为支撑、互为条件的设计原则为基础。该项目规划设计的案建筑集中在15、19、35、41、48 地块中,建筑占地总面积为8.35 万平方米,地上建筑规模为10.01 万平方米,容积率约为1.2。其中15 号地块作为创新资本中心,19 地块作为科技服务机构聚集区,35 和41 号地块为科技企业聚集区,48 地块为青龙桥古镇商业园区。为了减少该项目范围内整个园区的交通压力,充分利用交通以及环境的优势,该项目将各地块建筑横向分割成多个小地块,使其一面临近街道,一面临近青龙桥古镇公园的绿化,使各入住企业能够灵活公平利用空间,无采光通风死角,提升产品空间利用的优势。园区内地下空间通过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采用三层整体开发,作为车库、交通以及设备安置场所;其中负三层采用满堂红,即为各编号地块内全部连通;负二层约占用地面积的85%,负一层约占用地面积的45%,负一层与负二层配合地上的分项地块作为相对独立的使用空间,并通过下沉庭院的设计以及与地面连通的缓坡设计,保证地下空间的空气流通及采光范围最大化。通过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将园内地上机动车交通引入地下,形成本案整体用地范围内无机动车行驶,有效的实施了人车分流,保证园区内环境的绿色、生态、文明及和谐,从而减少颐和园北宫门地区的交通压力。
青龙桥古镇方案图
该项目的规划设计目标是为了再现青龙桥东街的原始古镇风貌, 将青龙桥商街与青龙桥的连接,再现了繁华的 湖桥列市 ,并通过青龙桥商街将颐和园周围的人流引导至京密引水渠西侧,使得两侧人流得以联通,形成青龙桥古镇生态步行街。青龙桥商街的联络贯穿,使得城关、隐修庵、慈恩寺、青龙桥,以及青龙桥西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功德寺遗迹,共同形成了相互连接的明清历史文化载体,原本散落在不同区域内的各个独立的历史遗迹再次被重新缝合起来。
青龙桥古镇方案夜景图
六、青龙桥古镇与APEC绿化项目
去年的11月10、11日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当时,彭丽媛陪同参加APEC会议的各
绿化中现场
(一)珍稀树木。栽种了1851棵乔木、546棵灌木,共计2397棵。这些树木分别从东三省、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浙江、湖北等10个省份采购,最远的距离达1500多公里。我们派出几路人寻树,每路行程约4000公里,路上经历了千辛万苦,由于有的树木过大过长,多次被罚;为了保鲜,一路雾化。这批树木有几个特色:
1、树的种类都是自然形态,玉兰、油松、白皮松、国槐、栾树、银杏、五角枫等树种,延续了颐和园的主要树种,而直径22公分年代20多年的银杏的树形和北栾的韧度超过了颐和园相同的树种。
2、百分之九十是原冠树,是未梳理过的树,充分体现了自然美。
3、国家珍稀树种白皮松、油松、银杏等,集中种植在这样一块面积上,在北京乃至全国十分罕见。
4 、特级、一级的树木多,如白皮松、银杏、国槐、玉兰等;还有非常难找的丛生的铁梗海棠和200多棵
由于精心设计、精心采购、精心施工,使APEC绿化项目做到了树种的自然形态,与颐和园一脉相承。
(二)满眼绿色。铺装了5.2万平方米的越冬草坪。工人连续24小时工作,用了两天时间全部铺完。
(三)清理整地。清除APEC绿化项目用地范围上的原有建筑渣土8万多立方,回填土2.5万立方。此外,在初期还做了340多米长、3.5米高的仿古围墙,后期做了1000多米长的隔离网。
(四)环境卫生。配合区相关政府部门,对涉及的各个区域进行改造、清扫、整治、标识等项工作。做好养护工作,对APEC绿化项目成品进行保护
绿化后现场局部
总之,我们集团倾尽全力,做好APEC的绿化项目,确保APEC的会议需要。经过植树和整治,原来杂乱无章的工地变成了美轮美奂的生态植物园。他们表示,一定把金秋硕果的生态文明海淀,把花团锦簇的锦绣中华,用一株株会说话的树木向APEC的外宾展现出来。
APEC绿化项目的实施,亦为青龙桥古镇一级开发项目增添了喜庆的绿色氛围,为未来的青龙桥古镇的园林环境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为APEC绿化项目的突出表现,我们集团常务副总裁、该项目公司总裁李学青获得了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首都绿化委员会授予的 首都绿化美化先进个人 的奖状、奖牌,为我们集团赢得了极大的荣誉。
七、青龙桥古镇与习近平总书记一家
习近平总书记一家亦与青龙桥地区有着不解之缘。习近平总书记的母亲齐心就曾在位于青龙桥地区的中共中央党校工作。据考证,习近平总书记一家从1952年9月至1962年住在南长安街(南池子)的国务院宿舍;1962年至1978年住在中央党校 ;西公所 ,即青龙桥地区,其间1965年习近平总书记的父亲习仲勋下放到洛阳矿山机器人,即是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少年时期是中央党校所在的青龙桥地区度过的。据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家排行老三,在当时中央党校院内很有名气,是 孩王 。
1958年,习仲勋和儿子近平、远平在一起
当然,习近平总书记与青龙桥古镇的缘份还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父亲习仲勋讲起。
20世纪60年代,中国政治波谲云诡。一部小说意外地断送了习仲勋的政治生涯。这是怎么回事呢?
1961年至1962年,应工人出版社之约,李建彤撰写了反映刘志丹革命生涯的小说。李建彤是刘志丹的弟弟刘景范的妻子。刘志丹是陕甘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是习仲勋患难与共的老战友,习仲勋何尝不想让刘志丹的英名流芳百世。然而,西北党的历史问题相当复杂,长期争议不断。对西北根据地时期的历史纷争,当事人之间长期存在着不同意见。中共中央西北局曾在延安召开边区党政军高级干部会议,肯定了以刘志丹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批判了一些同志过去执行 左 倾教条主义路线的错误,并作出相应的决定。但是,仍有一些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习仲勋深知这段历史的复杂性。他曾对李建彤说:写这样大部头的小说,牵涉的问题很多,特别是涉及有关西北党史的一些问题,处理不好会引起意见纠纷,如果写一些片段的革命回忆岂不是更好。但是,李建彤没有接受习仲勋的意见。
1961年春夏之交,小说的第四稿清样送到了习仲勋那里。习仲勋特别强调,写小说《刘志丹》的目的主要在于 教育青年一代 ,要求小说 写整个一个时代 , 写毛泽东思想 , 把志丹经历时期写成全国的缩影、毛泽东思想的缩影 。
1962年夏,出版社将小说上半部第五稿,印出送审样书,送请有关领导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审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等报刊征得作者同意,开始连载小说部分章节。
政治嗅觉灵敏的康生得此情况,如获至宝,他并没有看《刘志丹》小说,便武断的向毛泽东报告说,《刘志丹》这本小说有问题,替高岗翻案,把刘志丹凌驾于毛泽东之上,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文艺的写作问题,看来是带有政治倾向性的。 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预备会上,康生提出小说《刘志丹》有严重政治问题。他说: 现在的中心问题是,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来宣传高岗?整个事件很清楚,就是习仲勋勾结刘景范、李建彤夫妇,授意他们炮制反党小说《刘志丹》,为高岗翻案。习仲勋是这一事件的挂帅人物,是反党大阴谋家、大野心家。 在批判彭德怀搞 翻案风 的气氛下,一些与会者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刘志丹》问题,向习仲勋发动攻击,气氛异常紧张。习仲勋无所适从,无法向与会者说明事实真相,只好向周恩来请假,说: 我最好不再参加会议,让我好好想想问题,花点时间准备一下,检查我的错误。
习仲勋与家人及友人在北京合影
专案审查委员会经过半年多的审查,1963年5月写出《对〈刘志丹〉一书的审查报告﹙草稿》,认为这部小说夸大和扭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把毛泽东思想变成了刘志丹思想,为高岗翻案,吹捧习仲勋,因而是一部伪造的西北党史,是习仲勋反党集团的纲领。此后,又写了一份《关于〈刘志丹〉一书的审查报告﹙草稿》,调子进一步升级。说这部小说是彻头彻尾的反对毛主席、反对党中央的纲领,是习仲勋图谋篡党篡国的纲领;习仲勋反党秘密集团写《刘志丹》一书是一个重大反党阴谋,是企图篡党篡国的一个重要步骤写《刘志丹》一书是习仲勋反党秘密集团蓄谋已久的,习仲勋是《刘志丹》的第一作者,刘景范是第二作者,执笔者是李建彤 。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份审查报告也没有形成正式文件。该书作者李建彤被开除党籍、监督劳动;习仲勋、贾托夫、刘景范受到严重摧残;因此牵连而受到迫害的西北党政军领导干部达300多人,受到株连的一般干部和群众达万余人。
《刘志丹》事件让习仲勋受到很大的冤屈。就连毛泽东后来也这样说: 仲勋是个好同志,为党做了很多工作,他有什么问题!那本小说还没有出版嘛,我的一句话,把问题弄大了。我那次说的是泛指。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以后,习仲勋被停职检查。
周恩来和陈毅受党中央、毛泽东的委托,找习仲勋谈话。陈毅快人快语,宽慰习仲勋说:我犯的错误比你大,改了就好,要努力振作起来。周恩来拉住习仲勋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党中央、毛主席对你是信任的。让你代表政府做了许多工作,即使出了《刘志丹》小说这个问题,错了就改嘛!我们还是好朋友,千万不要有一念之差。周恩来这番话,感动得习仲勋忍不住留下了眼泪。他激动地表示:总理,您放心,这点我还不会。我准备回农村去做个农民,革命也不是为了当官,种地同样可以革命。没过几天,周恩来又让习仲勋的秘书派车把齐心接回家来。齐心一到家,周恩来马上和她通电话,要她请假留在家里照顾好习仲勋的身体和生活,嘱咐她防备习仲勋有一念之差;。
周恩来的关心使习仲勋感到温暖,但被人玷污的人格,受到极大伤害的身心是难以修复的。他每天待在屋里沉默寡言,心情十分沉重。当小女儿安安看到他一个人在没有开灯的客厅中默默静坐时,就问:爸爸,你怎么啦?小儿子远平也问:爸爸你怎么不去中南海啦?此刻,年幼无知的孩子们还无法知道,他们的爸爸正在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冤屈。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以后,习仲勋就在北京郊区的寓所闭门思过,接受审查。对于康生将毒手伸向自己,罗织种种罪名,他越来越想不通,思想异常矛盾和痛苦,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按中央要求动手写检查。习仲勋想的很久很深。他参加革命以来,对党无限信赖和忠诚,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没有对理想信念发生过怀疑和动摇,审查自己的决定是中央全会作出的,从组织纪律上是无条件地服从。但他又难以给自己编造出反党的事实,违心的检讨,因为这样做会违背党性原则和做人的道德准则,也会牵连和伤害更多无辜的人,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失。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习仲勋还是以虔诚之心,把自己过去的言行,作了一番搜查,哪怕是一滴一点不利于党的言行,只要能记得起的,都陆续向党作了交代。(习仲勋写的一份材料,1967年8月9日)
1963年秋,习仲勋开始写检查报告。他通过口述,由秘书记录整理成稿,他修改签名,报送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检查中,他较为系统的回忆了自己的思想发展过程,给自己扣上了几顶空洞的大帽子。他说:自己在全国胜利以后,是被资产阶级糖衣炮弹所打倒的一个人,丢掉了阶级斗争这杆枪。对于批判他有抵触情绪,仍多计较哪些揭发材料是真实的,以及自己究竟责任有多少的抱怨情绪很大,有些检讨总觉得是在被迫下做出的,勉强性很大,这种不自觉情绪时间很久。但是,他坚决不承认自己秘密反党。
不久中央决定习仲勋、贾托夫、刘景范到中央党校学习。这时,仍保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职务的彭德怀也以一名特殊学员的身份在中央党校学习。
习仲勋住进距离中央党校不远的一个叫西公所的院落(即青龙桥地区),开始了两年多的特殊学员生活。他离开数十年繁忙而紧张的工作岗位,成了门庭冷落的西公所的主人。
西公所分前后两院,前院没有宿舍,荒凉空荡的院子只有一些小树和花草。在后院的房屋里,习仲勋和齐心夫妇住了三间正房;五间偏房,一间作为厨房,四间住着秘书范民新、炊事员王志德和两名勤务员。习仲勋虽然是中央党校的学员,但不参加校内的任何学习和活动。按照党校安排,他上午阅读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的著作,下午在院子里养花种菜,从不迈出院子一步,也不与外人来往。这时的习仲勋实际已失去人身自由,处于被关押状态。他坚持每天在小屋子里散步,转圈从1数到10000,然后再反着走,从10000数到1,他说:我为了要为党和人民再做工作,就要走,就要返,锻炼毅力,也锻炼身体,我对共产党是有充分信心的,我认为党中央对我总会有个正确结论的。
中央党校副校长贾震负责与他联系 ,隔上一段时间便到西公所看望习仲勋,同他交谈学习情况。习仲勋深知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投身革命数十年,整天不是忙着打仗就是忙着政务,几乎无暇学习马列著作,提高理论修养。对能够有大量时间来读书学习,他期盼已久并非常珍惜。在这里他专心读书、翻阅资料、撰写笔记,仔细阅读中央文件和一些书报杂志,认真思考问题。二十年后,他同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谈起这段往事:“在一九六二年九月八届十中全会上,因为一本书的问题,我就靠边站了。一直到一九七八年二月,几乎十六年我没有工作。但在开始时,中央的文件还都给我看。”
在西公所居住期间,胞妹习雁英去看望习仲勋,见面后难过得留下了眼泪。习仲勋劝慰说:受党的教育这么多年啦,还这么软弱,这么经不起风浪,动不动就流眼泪怎么能行呢?无论何时都要听党的话,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习雁英回忆当时的情形说:我本来想去劝说他,以减轻他的精神负担。没料想,却让他给我上了一堂政治课,他对党不但没有丝毫消极埋怨情绪,仍然教育家人坚定革命信念,做好本职工作。(习雁英谈话记录,1996年7月2日)
1964年,习仲勋又写了一份检查报告;,主要谈了自己在中央党校理论学习中的心得收获。转眼间,1964年的五一节到了,远平小心翼翼的问习仲勋:爸爸,你今年还带我们去天安门广场玩吗?习仲勋无言以对,沉默片刻,突然朗声说:来吧,孩子们,我今年带你们过一个真正的劳动节。他带着孩子们在后院菜地热热闹闹地种了一天的菜。这一年,他们在后院种了一大片玉米、蓖麻和蔬菜等。
这种与土地的亲近,使习仲勋异常想念自己家乡的土地和乡亲。1965年夏,他上书毛泽东要求到农村去。其实,在他写信之前,毛泽东已经想好了他的去向。毛泽东让中组部部长安子文回复他说:农村太艰苦,还是到工厂去。组织上安排习仲勋到河南洛阳矿山机器厂担任副厂长。习仲勋表示服从中央的安排,并请安子文向中央转达自己的三点意见:一、坚定地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二、不做有损于党和人民的事;三、不会自绝于人民。
齐心当时正在北京海淀区搞四清,只请了一天假,回家给习仲勋拆洗了被褥,就这样为他送行。谁也不曾想到从此一别就是7年!
正是在青龙桥地区,见证了习仲勋这位老布尔什维克、老革命的至爱齐天、宠辱不惊、大道于怀、九死不悔的精神境界,习近平总书记亦在此成长起来。
1975年习仲勋一家合影
综上,我们集团倾力开发和建造这样一个有历史、文化、现实价值的古镇,意义重大。这是我们集团对历史、社会、北京做出的重大贡献,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们的龙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